.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 (2009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
起草专家
母义明尹士男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陈璐璐
咼政南
巩纯秀
高
.专业整理.
2:校正大剂量计算 19
3: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的转换 20.
.学习帮手.
1 :补充大剂量计算 26
.专业整理.
2:校正大剂量计算 19
3: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后向多次皮下注射的转换 20.
.学习帮手.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4:胰岛素泵剂量和程序设定的一些方式 20
、胰岛素泵的概述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 ,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
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
法。
胰岛素泵简介
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
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按与进餐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不依赖于进餐 的持续微量分泌,即基础胰岛素分泌,此时胰岛素以间隔 8〜13min脉冲形式分 泌;二是由进餐后高血糖刺激引起的大量胰岛素分泌 。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为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尝试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方 法,70年代末期机械性的胰岛素输注装置即胰岛素泵雏形开始使用 ,但由于体积
大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推广。至90年代,制造技术的进步使胰岛素泵体积缩 小,便于携带,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剂量调节更精确和稳定,因而在临床中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目前胰岛素泵技术更趋完臻,可更精确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 泌模式。简而言之,胰岛素泵通过人工智能控制,以可调节的脉冲式皮下输注方 式,模拟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同时在进餐时,根据食物种类和总量设定餐前胰岛 素及输注模式以控制餐后血糖。
胰岛素泵由4个部分构成:含有微电子芯片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电池驱动的 机械泵系统、储药器、与之相连的输液管和皮下输注装置。输液管前端可埋入患者 的皮下。在工作状态下,泵机械系统接收控制系统的指令,驱动储药器内的活塞, 最终将胰岛素通过输液管输入皮下。
(2)发展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生理性胰岛素皮下输注装置,胰岛素泵开始 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中期:胰岛素泵体积大,操作复杂,难以推广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胰岛素泵体积小,操作方便,调节剂量精确, 开始在临床广泛使用
21世纪初:胰岛素泵更加智能化,与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相结合的胰岛 素泵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
(3)胰岛素泵的应用现状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国际上已有 20余年历史。DCCT研究结果的公布奠定了强 化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也为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证据。该研究证实,与多次胰岛素注射相比,胰岛素泵可以更有 效地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自DCCT研究结果 发布后,美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泵用量上升显著 。2005年,美国胰岛素泵使用
者已达到278000人。1型糖尿病(T1DM)占胰岛素泵使用者中的绝大多数。
胰岛素泵进入中国市场约10年,目前使用人数已近2万。据在我国使用胰岛 素泵患者中的调查显示,使用泵的人群中,T1DM为54%,2型糖尿病(T2DM) 为44%,其余的2%为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胰岛素泵治疗的特点
(1)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平稳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灵活地调整餐 前大剂量及基础输注量,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ic)水平。
更少的体重增加:胰岛素泵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过大剂量使用胰岛素导 致的体重增加。
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夜间减少 输注基础输注量,避免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用于餐前大剂量的胰岛素也有所 减少,避免了多次注射治疗方式时胰岛素在体内的重叠作用 ,从而减少了低血糖的
发生。
减少胰岛素吸收的变异:多次皮下注射治疗需采用中长效胰岛素制剂,而该类 制剂在同一个体上吸收率差异很大,可导致血糖急剧波动。而胰岛素泵使用短效或 速效胰岛素制剂,吸收较中长效胰岛素稳定;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注射部位易产生 硬结,局部脂肪萎缩,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而胰岛素泵使用者,输注部位基本 固定,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胰岛素泵注射时胰岛素用量较多次皮 下注射时胰岛素用量明显减低,便于胰岛素的吸收。
.专业整理.
.学习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的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