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稻亦有道.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稻亦有道.doc1稻亦有道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众多河流滋养着两百多万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澜沧江一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红河、怒江一萨尔温江,条条大河都开辟出了宽阔的平原,为稻米的生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其中又以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开辟的平原最为广阔。考古学家认为,处于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各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古代稻米种植的痕迹,可以追溯到3500年以前。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稻子——有生长最快的稻子。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最南端的土地上,水稻两年可以收获7次;也有海拔最高的稻子。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最北端,很多种植水稻的梯田海拔都超过2000米。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人类最早培育种植水稻的区域之一,也是稻子品种最多的地区,还是原始野生稻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野生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和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保留了诸多被改良栽培过的稻子已丧失了的抗逆、抗病虫害、优质、高产、广泛适应性等优良基因,是改良栽培稻的宝贵基因库。从印度的北部到中国云南,原本存在着一条长长的野生稻生长线。这里生长的野生稻,是地球上最初的野生稻。后来各种不同的稻米品种,都是从野生稻分化出来的。在中国西双版纳景洪境内生长的野生稻其实是一种水生野生稻,也是这里特有的野生稻种。云南西双版纳野生稻基地,是中国最大的野生稻基地。这里保存了十几种野生2稻。那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野生稻其实极其珍贵。野生稻一般生长在湿地环境中。在生态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它的生存也日益变得脆弱。如果最初的物种基因消失,水稻种植一旦出现问题的话,那么人类将会面临可怕的灾难。目前流域各国的研究人员,都在尽力保护和利用野生稻,改进本国的水稻品种。在缅甸有一种早稻,因为它生长在山坡上,所以人们也叫它山坡稻。这种稻子是第二代野生稻。在湄公河下游,还有一种奇特的水稻,因为漂在水中而被称为浮稻。它的根扎在泥土里,稻秆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长高,稻穗则漂在水面吸收阳光。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最长的浮稻可以长到七八米。越南人管这种水稻叫魔鬼稻。种植水稻对于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在柬埔寨,每年都要举行御耕节的仪式,表示一年耕种水稻的时间开始了。仪式要由国王亲自主持,然后由国王或者亲王在圣田上扶犁。扶犁者的妻子扮作仙女,跟在犁田队伍后面撒种。这个仙女被叫做麦霍,意思是“南方之母”。扶犁者夫妇必须是生育了子女的。在举行御耕节仪式之前,柬埔寨的农民们不会开犁耕种,即使误了农时也不会轻举妄动。插秧是一件很紧急的事。秧苗育出来之后必须在几天之内插到水田里。耽误了时令就会影响收成。人们在这个时候会相互协作,在几天之内必须完成。因此,每逢插秧时节,人们有节奏的插秧动作便成了一种颇具诗意的行为。地域不同,人们插秧的方式也不一样。在澜沧江一湄公河的上游,人们原,人们则使用梭矛3帮助插秧。长长的梭矛将长长的秧苗快速准确地插到水下的泥土中,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总之,不同的劳动方式都体现了湄公河次区域人们的智慧。大湄公河次区域因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稻子的品种和生长周期也不一样。因此,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干的农活也是不同的。当一个地方的稻子还在由青变黄的时候,另一个地方已经收获了一季的水稻,第二季的秧苗也长出来了。这种情景

稻亦有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3
  • 文件大小105 KB
  • 时间201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