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及实验室诊断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6页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一组以反复发生动脉、静脉血栓或和习惯性流产为临床表现,伴持续性抗磷脂抗体(antor,单核细胞上的annexin A2、血小板上的apo ER2 )结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而发挥其促凝作用。抗β2GPI抗体同时也可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栓素产生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6页
β2GPI及抗β2GPI抗体
也有学者报道抗β2GPI抗体能抑制β2GPI与vWF结合,而解除β2GPI对vW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抗β2-GPI抗体不仅是血管血栓和妊娠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APS的诊断较aCL特异性更高。有学者认为,联合检测抗β2-GPI抗体和IgG型aCL是诊断APS的最佳方案。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6页
a-PT a-PT是1983年Bajal等在LA阳性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患者血清中首先发现的,后来又有学者发现a-PT也具有LA活性。a-PT在凝血酶原分子上的识别结合位点目前尚不十分清楚,Bajaj等报道1例LA阳性的低凝血酶原血症病人的a-PT可以识别凝血酶原和前凝血酶1,但不与凝血酶原的裂解片段(片段1、F1和片段2、F2)结合。也有学者报道a-PT能识别凝血酶和F1。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6页
因前凝血酶1和F1都位于凝血酶原氨基端,所以认为a-PT主要识别凝血酶原氨基端的抗原表位。凝
血酶原的氨基端与其它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血因子(PC和PS)具有同源性,因此a-PT也可识别并结合PC和PS,抑制PC抗凝途径。a-PT与凝血酶原结合后,促进后者与磷脂结合,引起磷脂表面的凝血酶原增加;与a-PT结合的凝血酶原仍可被活化成为凝血酶,促进血栓形成。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6页
Annexin蛋白家族即强联蛋白,又称胎盘抗凝蛋白-I。现已发现的Annexin蛋白有20多种, Annexin蛋白具有介导各种蛋白的生物活性,参与细胞信号的转导、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的结构组成、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分化等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6页
Annexin-2和Annexin-5在抗凝及纤溶中起主要作用,与APS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内皮细胞、胎盘合胞体滋养层细胞的表面均有Annexin-2表达,其可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及tPA结合,作为辅因子促进tPA对PLG激活。抗Annexin-2抗体可抑制Annexin-2的上述作用。Annexin-2作为β2
GPI高亲和力受体,在β2GPI存在时,抗β2GPI可通过β2GP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6页
与Annexin-2结合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激活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7]。Annexin-5具有很强抗凝活性,对磷脂有高的亲和力,可与凝血因子竞争磷脂结合位点,从而阻止细胞膜磷脂表面的凝血反应。APL通过与Annexin-5竞争磷脂结合位点,干扰Annexin-5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的结合,使其不能发挥抗凝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6页
Rand等报道抗Annexin抗体与Annexin-5结合后,使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Annexin-5表达减少,从而降低Annexin-5的抗凝作用,及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导致胎盘血栓形成[8]。目前公认Annexin抗体是导致APS习惯性流产的独立危险因子。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6页
APS诱发血栓形成的机制
APS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无任何诱因
后者多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疾病,也可继发于各种感染与肿瘤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6页
APS血栓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多个病理环节。目前已明确APS的相关抗体为APS的主要致病因素。APS的病理基础是体内凝血及纤溶机制的异常造成的全身血管内血栓形成。由于APS的靶抗原及抗体的异质性,因而APS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也是多途径的,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6页
APL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
APL抑制体内正常抗凝物质的反应
①APL抑制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及APC活化途径中的凝血酶调节蛋白,或通过磷脂-β2-GPI复合物与PC结合,导致PC功能障;APL通过竞争磷脂酰乙醇胺而干扰PC途径,引起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cquired protein C
抗磷脂综合征及实验室诊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