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2017 年 10 月
目 录
总则 1
术语 2
设计原则 3
总体设计 4
基本要求 4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4
定位与目标 5
、代表性、典型价
重点分析基址生态本底所面临的干扰
值、敏感性、系统多样性、生态安全影
因素与程度,恢复可行性。生态环境敏
响、生态承载力等。
感性、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应
作为指导公园设计的必要内容,。
水资源与土壤环境
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禀
须从区域到场地,尤其注意对小流域水
赋、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
系现状及湿地水环境的分析评价。
要求、土壤环境等。
生物资源
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典型群落、生境
注重对现有及潜在栖息地的分析。
类型、主要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特点、生
物多样性、生物通道、外来物种等。
景观资源
资源构成、资源等级、自然景观资源、
注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
人文资源等。
人工环境
用地适宜性、建设矛盾、周边居民分布、 结合现状与上位规划进行分析。
人为干扰状况、公众活动需求、交通状 况、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现 有基础设施、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
民俗等非物质遗产等。
表 4-2 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内容
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应在基址现状特征基础上,遵循评价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反映研究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常用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水体污染程度、土壤质量、不透水层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可根据湿地类型和所在区域不同,增加相关影响因子,并研究确定各因子影响权重、敏感性等级和不同敏感度区域的具体分布和边界,以指导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
定位与目标
明确公园建设定位,设计目标,主要特色,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间安排和项目拟投资规模,设计成果等。重点明确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栖息地类型及保护与修复目标等。
功能分区
公园应依据基址属性、特征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分区,至少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二级功能区。分区应考虑生物栖息地和湿地相关的人文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的栖息地应根据需要划设合理的禁入区及外围缓冲范围。
生态保育区
5
对场地内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和恢复的,或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敏感性高的湿地区域及其它自然群落栖息地,应设置生态保育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禁止游人及车辆进入。应根据生态保育区生态环境状况,科学确定区域大小、边界形态、联通廊道、周边隔离防护措施等。
生态缓冲区
为保护生态保育区的自然生态过程,在其外围应设立一定的生态缓冲区。生态缓冲区内 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可合理开展以展示湿地生态功能、生物种类和自然景观为重点的科 普教育活动。生态缓冲区的布局、大小与形态应根据生态保育区所保护的自然生物群落所需 要的繁殖、觅食及其它活动的范围、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等综合确定。区内除园务管理车辆 及紧急情况外禁止机动车通行。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立人行及自行车游线, 必要的停留点及科普教育设施等。区内所有设施及建构筑物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综合服务与管理区
在场地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立满足与湿地相关的休闲、娱乐、游赏等服务功 能,以及园务管理、科研服务等区域。可综合考虑公园与城市周边交通衔接,设置相应的出 入口与交通设施,营造适宜的游憩活动场地。除园务管理、紧急情况和环保型接驳车辆外, 禁止其它机动车通行。可适当安排人行、自行车、环保型水上交通等不同游线,并设立相应 的服务设施及停留点。可安排不影响生态环境的科教设施、小型服务建筑、游憩场地等,并 合理布置雨洪管理设施及其它相关基础设施。
游客容量计算
生态保育区
生态缓冲区
综合管理与服务区
0 人
按线路法,以每
按公式 C=(A /A )+C 计算,
1 m1 1
个游人所占平均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道路面积计算,
A ——公园陆地面积(㎡);
1
5-15 ㎡/人。
A
m1
——人均占有公园陆地面积(㎡);
C ——开展水上活动的水域游人容量(人)(仅计算综合服务与管理
1
区内水域面积,不包括其他区域及栖息地内的水域面积)。
陆地游人容量宜按 60~80 ㎡/人,水域游人容量宜按 200~300 ㎡/人。
公园游客容量根据不同分区分别计算,具体方法见表4-3。表 4-3 城市湿地公园游客容量计算方法
6
用地比例
公园用地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