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抗原检测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53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HLA抗原分布相当广泛,见于所有的有核细胞上,但在淋巴细胞上的密度最高
血小板上的HLA抗原是血小板膜表面的固有结构成分,主要是HLA-I类的A、B位点的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不存在于其它细胞和组织中 ,目前已发现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已有8个系统16个抗原
国际命名原则是:① 在系统前冠以HPA,即人类血小板抗原的英文缩写。②各抗原系统以公布日期的顺序编号。③对偶抗原按人群中频率由高至 低用字母命名 (例如HPA-1a,HPA-2b)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53页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在白种人中HPA-%,是引起白种人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的主要血小板特异抗原
在亚洲人中 HPA-2b抗原频率约为 26%,是引起亚洲人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的主要血小板特异抗原。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53页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应用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
定义:血小板输注无效-指患者输注一定量的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53页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由于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而产生了血小板同种抗体,导致再次输入血小板时,发生免疫反应。
主要是由血小板HLA抗原(HLA-A,-B,-C)以及少数HPA抗原引起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53页
HLA抗体在所有病人中达到50%-90%,同时,也有17%-25%的HPA抗体出现,缩短输注血小板的寿命。
在黄种人中,HPA-2b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方法:输注"配合"的浓缩血小板。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53页
观察血小板效果的指标
校正的血小板上升数
(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 CCI)
血小板回收率
(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 PPR)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53页
计算公式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
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容量/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100%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53页
诊断标准
输注血小板后1小时CCI低于7500,或24小时CCI低于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计数单位为1ul,体表面积单位为M2)
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回收率小于20%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计数单位为L,血容量按照75ml/kg体重计算。)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53页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非免疫学原因
免疫学原因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53页
非免疫学原因
脾功能亢进
感染
发热
药物作用
DIC
血小板的质量问题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53页
免疫学原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
如检测到患者血清中含有HLA抗体或HPA抗体,即可判断病人的无效输注是由于同种免疫引起 的
今后避免输入相应的抗原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53页
其他临床应用
二、输血后紫癜
多发生在女性,有输血和妊娠史
三、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相似
四、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53页
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
血小板血型(包括血小板抗原及对应抗体),在临床医学和输血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可能的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53页
血清学检测
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PIFT):既可用于血小板抗原鉴定,又可以用于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试验
1、血小板抗原鉴定:待测血小板用于聚甲醛(PFA)或氯喹预处理,处理过的血小板 与已知的特异性抗血清孵育,洗涤,再与标记了异硫氰酸荧光素的抗人球蛋白孵育,再次洗涤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53页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试验
利用已知抗原特异性的血小板细胞谱与待检血清混合反应,其余步骤与血小板抗原鉴定类似,最后根据血清血小板细胞谱的反应情况,来鉴定血清中抗体的特异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53页
PIFT的优点
①因为在显微镜下只观察荧光标记的血小板,所以可以避免由于细胞碎片等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
②多特异性的抗球蛋白可以识别
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53页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FCM)1986年,Rosenfeld等发明了此技术。该法将待测血清和荧光标记的已知型别的血小板抗体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
白细胞抗原检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