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1.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 整体感”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3、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为什么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还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也更加爱自己的父亲。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感受父爱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找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二、理解主旨,感受父子情深
1、在浦口送行的过程中,除了买橘子外,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细心关照,无微不至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2、对于父亲的关心和疼爱,作者理解了吗?从哪里表现出来?
A、四次流泪,真情的流露
①奔丧见父--难过之泪
②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父子分别--惜别之泪
④北京思父--思念之泪
B、不理解父爱,深深自责之情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为什么?)
“聪明”是反语,表现不理解父爱的自责之情。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
三、总结全文
开篇点题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父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
子 回忆往事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3-4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5
情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深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6
四、拓展
1、朱自清的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2、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五、作业布置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
背影教学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