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用地面积的压缩,而且因争夺建筑用地引发了居民的纠纷。村庄建筑的建造大多出自农民的手工建设,他们不仅没有专业的施工设备,而且对当地施工环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也没有清楚的认知,这就使得乡村建筑达不到目前现行的建筑标准,防水、防火、抗震性能都不够。而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也是造成村庄建筑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被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所吸引,并希望能够将城市建筑风格带到村庄建筑中,从而满足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随着这种心态的影响,农村居民开始争相模仿,导致我国乡村中村庄建筑原有的乡土文化气息逐渐被同化,传统的村庄建筑风貌逐渐消失,乡土历史文化也在发生断层和扭曲,非常不利于我国美丽乡村计划的开展。同时,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除此之外,城市建筑的审美风格对村庄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民众对待建筑的情感上。不同地区的村庄建筑蕴含着不同的地域特色,而部分居民片面追求城市化的建筑风格,必然导致原有的生活气息遭到破坏,新的村庄建筑与原有的建筑不相融合,从而产生更多的生活纠纷。因此,在城乡规划的视角下,要想对村庄建筑进行改造,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完全照搬城市建筑风格是行不通的。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针对乡村文化、传统习俗等历史特征,利用一些独特的设计手法来实现。。村庄建筑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改造建筑物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四周的生活环境也进行改造,尤其是公共生活区域,这样才能为村庄建筑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庄建筑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其周围随意丢弃垃圾的恶劣环境却对农村生活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常常是乡村监管不到位、基础性环保设施不健全所导致的。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改造村庄建筑,就需要从基础做起,从生态环境做起,让美丽的村庄建筑也能拥有美丽的生活环境。
3城乡规划中改造新型村庄建筑的路径
。众所周知,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成本控制、资源配置以及生态保护等。所以,想要推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建设体系,系统地进行城乡规划工作,尤其是村庄建筑的改造,更需要有组织、有顺序地推进。首先,将城乡规划的工作理念与工作内容对公众进行充分宣传,让他们能够理解开展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避免一系列纠纷的产生;其次,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只有好的村庄建筑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监管工作,提高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加强村庄的生态环境建设;最后,加大对村庄建筑的资金投入,只有保证充足的资金注入,才能使村庄建筑的改造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避免在居民区产生安全隐患。。我国乡村地区一般处于地理、地形、地貌比较特殊的地方,可以建设村庄建筑的土地十分有限,居民区甚至也会分散性地建造。所以,对村庄建筑进行改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合理规划村庄建筑的整体布局。一方面,村庄建筑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在不改变原有乡村形态的基础上,对各家各户的居住面积进行合理再分配,使村庄建筑不仅具有同样的建筑布局与建筑质量,同时还具有不同的个性设计风格;另一方面,村庄建筑的整体布局还需要与生态环境相搭配,利用大量的绿色植物、生态绿地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打破村庄原有的形态模式,使村庄建筑的改造更加深入,从而能够让人们真正地享受到现代化的农村生活,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保留乡村的文化气息,还要为农村地区尽可能地注入现代化建设,而这两者在理论上又是矛盾的。所以,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找准每一个地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衡点,这样才能将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顺利开展下去。目前,对于村庄建筑的改造工作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整体性的“推倒重建”策略(图1),这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村庄建筑快速步入现代化,改造效率更快,效果更好,但需要政府部门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不能达到大规模的使用;另一方面就是对村庄建筑的“修补型”策略,由政府部门出面引导,为村庄建筑现代化改造的居民进行补贴,并使其在农村地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居民自愿参与到改造村庄建筑中来。
第 3
城乡规划中新型村庄建筑改造路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