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流管束胀接指导书-东江糖厂.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40960
1
一.胀管前的准备
1.胀接管的放样和加工
(1)对流管束应作外形检查及纠正,校管平台应平整牢固,放样尺寸误差不应大于1mm,矫正后的管子与放样实线应吻合,局部间隙不应大于2mm,并应进行试装检查。
(2)受40960
1
一.胀管前的准备
1.胀接管的放样和加工
(1)对流管束应作外形检查及纠正,校管平台应平整牢固,放样尺寸误差不应大于1mm,矫正后的管子与放样实线应吻合,局部间隙不应大于2mm,并应进行试装检查。
(2)受热面管排列应整齐,局部管段与设计安装位置偏差不宜大于5mm。
(3)%,且不大于1mm。
(4)被胀接的管端硬度大于HB170或高于管孔壁的硬度时应进行退火,管子硬度低于管孔壁的硬度时,管端可不退火。
(5)管子胀接管端退火时,应采用铅浴法间接加热退火,但铅内不得含有可以腐蚀管子的杂质。退火温度应控制在600~650℃,并应保持10~15分钟,退火长度应为100~150mm。退火后将管子取出,把管端放置在干燥的保温材料内(如石棉粉、砂子、石灰粉等)堆内。管子在保温材料堆内的埋入深度应在350~400mm之间,待管子温度降低接近环境温度后,方可取出。
(6)退火后的管端,需进行硬度测试,符合要求后,将管子胀接端表面用磨管机或锉刀磨去,直至出现金属光泽。管端的打磨长度至少为管孔壁厚+50mm。打磨后,管壁厚度不得小于公称壁厚的90%,且不应有起皮、凹痕、裂纹和纵向刻度等缺陷。
(7)胀接管端应根据打磨后的管孔直径与管端外径的实侧数据进行选配。现此炉对流管束外直径为:Φ51mm。~。
(8)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为:正常9mm;最小7mm;最大11mm。
40960
2
2.管孔的检查
(1)管孔壁如有锈蚀,应用细纱布进行打磨,直至出现金属光泽。
(2)胀接管孔的表面不应有凹痕,毛刺和纵向沟纹缺陷,如有沟纹时,,宽度不应大于1mm。沟纹到管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4mm。否则应修整。
(3)用内径百分表测量每个管孔的直径、椭圆度和锥度。每个孔的直径偏差不应大于+,。
注:管孔直径偏差是指管孔直径的实际测量值与设计值之差。管孔椭圆是指在管孔的同一横断面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之差。管孔锥度也称不柱度。是指沿管孔深度方向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
(4)管子试胀和胀管率的确定:正式胀接前,应进行师徒胀工作,其目的是,检查胀接管端加热退火的质量和检验胀管器是否良好,检查胀口有无裂纹,胀接过渡部份是否均匀圆滑,喇叭口根部与管孔结合状态是否良好,管壁减薄和管孔变形状况。并应确定合理的胀管率。
(5)胀接管当采用内径控制法时,%~%的范围内。此炉胀接采用内径控制法,胀管率可按下式计算:
Hn = (d1—d2—δ)/ d3 × 100 %
式中:Hn 胀管率;
d1 胀完后的管子实侧内径(mm);
d2 未胀时的管子实侧内径(mm);
d3 未胀时的管孔实侧内径(mm);
δ 未胀时的管孔与管子实侧外径之差(

对流管束胀接指导书-东江糖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梦想5286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3-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