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作者文笔或名著中人物雅言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语言表述逐渐趋于规范化、文明化。具备雅言品质能够让学生时刻要求自己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或面对任何人,都能够精准、生动、雅致地表述自身的想法。诵读经典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拓展知识面,还可以就此培养学生的雅言品质,适时地进行语言清污,从而让学生之间形成健康绿色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于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推荐相关经典名著书单:汪祖荣先生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出版的《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区遗址发掘报告》、刘阳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等,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并规范执行,每月阅读一本经典,并将自己的读书感悟写出来,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逐渐形成长效的制度,让学生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长时间地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其语言也会受到影响,不仅使之变得更为博学,还使自身的语言表达更为优雅,逐渐成为“雅行少年”,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二、立足课堂,渗透雅行
雅行是指行为雅正,“雅”是内外兼修的气质,是内在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所以雅行也可以说是知行统一的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习惯[3]。基于目前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40分钟、下课10分钟、放学后回家,所以课堂时间应该是教师与小学生沟通、接触最多的时候。教师要践行“雅行少年”的养成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立足课堂,将雅行渗透于其中,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会尊重、构建道德、建立自信等,并通过说话态度、学习态度、沟通技巧等行为表现出来。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都可以渗透雅行教育,通过从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氛围等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花生的常识和生活特点,运用问题导出本篇课文,并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相关句子后,对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并让小组派代表阐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交流,对文章描述的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进行梳理,使学生在懂得分清文章主次的同时,还能就“议花生”这一重点内容而对花生的品格进行分析,从而深刻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对文章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令其言行往“雅”的方向发展。教师也可以就此文章设置情景剧,请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父亲、母亲、“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通过情景剧让学生切身体验如何做一个具备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人。
三、实践活动,深化雅涵
除了通过语言、行为培养学生成为“雅行少年”外,还要注重对其雅涵的强化,只有具备较强的雅涵才会将雅言、雅行内化成自身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刻意地表现。实践活动是深化雅涵的有效渠道,利用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通过实践去深化对雅涵的认识,从而构建雅涵体系[4]。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会有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等内容,虽然不是主要的课程内容,但是其对学生的知识拓展、多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雅行少年养成教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