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2013 年 10 月第 52 卷第 10 期
2 / 2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脑血管疾病
的危险因素的高发,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 CSVD)日益增多
。同时,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
应用,大量的CSVD被识别和发现。虽然,
近年来国内外对CSVD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还缺
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多,使得日
常医疗实践中对CSV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不高,不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比比皆是,甚至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国内
部分神经科、影像科专家编写了《脑小血
管病诊治专家共识》,对CSVD的定义和概
3 / 25
念、流行病学、病理和发病机制、临床和
影像学表现及防治予以介绍,以期提高相关
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CSVD的认识和诊治
水平。
一、概述
脑小血管指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
脉(直径40~ 200 μ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
它们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
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CSVD泛指上述
小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
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的综合征。由于病理学
资料难以获得,习惯上多指小的穿支动脉和
小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CSVD主要以卒中(深部小梗死、脑出
血)、认知和情感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
4 / 25
突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上则突出表现为腔
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腔隙
(lacune)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微
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
或病理学研究对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
比较混乱,应注意区分:(1)腔隙源于病理学
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学意义,
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影像学
所见的腔隙,是指直径3~15mm的囊性病
灶,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影像学的
LI指直径3~20mm的磁共振(MRI)弥散加
权成像上为高信号的病灶。(2)影像学所
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
5 / 25
临床表现,后者亦被称为“静息性”。多数
腔隙病灶为“静息性”。(3)腔隙综合征
(lacunarsyndrome)是症状学概念,指与
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
和体征。若其与相应部位的LI相关,则称为
腔隙性缺血性卒中
(lacunarischemicstroke)。(4)因病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有相当
的不一致,故有研究者提出为避免腔隙性梗
死概念中所含的病因推测(小血管病性),建
议用“深部小梗死”、“皮质下小梗死”
等无病因推测的描述性术语,值得借鉴。
虽然遗传性及免疫性CSVD也很重要,
但本共识着重讨论常见的散发性CSVD相
6 / 25
关内容。
二、脑小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有关CSVD的流行病学数据,主要来自
队列研究和社区人群调査。采用OCSP分
类方法,国内4个城市的调査显示,腔隙性者
%,高于许多国际研究
报告的25%~30%。采用TOAST分型缺血
性卒中病因分类,2007-2008年中的住院患者中, 小动脉闭塞型
(small-lusion,SAO)%,而
国际研究报告约占25%。
腔隙非常常见,患病率是有症状者的
5~6倍。依据不同研究人群和检査方法,其
老年人群的罹患率为8%~28%,发生率为
7 / 25
2%~3%。影像学所见的WML和CMB非常
常见,如WML在社区老年人群的罹患率约
为50%~98%,在卒中患者为67%~98%,在
阿尔茨海默病(AD) 患者中亦高达
%~100%。在无认知功能损害的健康
老人群,CMB罹患率为11%~25%。
在众多CSVD的危险因素中,年龄和高
血压是最为明确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
、酗酒、高胆固醇血症、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IA)史等亦是危险因素。除少数
单基因遗传性者外,多数CSVD为散发性。
三、脑小血管病的病理
(一)血管的病理改变
神经科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