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 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得意扬扬、惩罚、衣衫褴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化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深化体会“中华不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 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得意扬扬、惩罚、衣衫褴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化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深化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背着书包来上学,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读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看看那少年周恩来他是为什么而读书的?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文档请下载)
2、析题质疑:读了课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志向的呢?是什么事让他立下这样的志向?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词语,师正音,理解词义.
3、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考虑: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找出两个过渡句.
4、指名概括。
(1)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周恩来在租界遇到的一件事。
(3)。
疑问 目睹 立志
三、分析课文细读品味
(一)先看第一件事,朗读
1、画出当时的东北是怎样的地方?解释焦点
2、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
3、周恩来怎么想和说的?
4、过渡句,齐读,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二)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聚焦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华不振”。学生读语句,谈感受。
(!)老师抓住“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洋洋”,引导学生谈体会。
“哭诉的妇女”,“得意洋洋地洋人” 这鲜明的比照深深的刺痛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2)“她原指望。....训斥一通”
学生谈感受,孩子们,对于巡警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
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正,没地方说理,没地方申诉。假设你是巡警你会怎么做呢?
(3)“围观的中国人。.。.|”
学生读句子,谈谈感受,从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