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新晃县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400字.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新晃县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400字

  
摘 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区域临危文化,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从而推进整个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本文主要从新晃现有侗族文化出浅谈新晃县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400字

  
摘 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区域临危文化,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从而推进整个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本文主要从新晃现有侗族文化出发,对境内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对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侗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基本概况 新晃旧时称晃州、晃县 ,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唐贞观八年析龙彪置夜郎县。武后天授二年又析夜郎县置渭溪县。唐时在县境内设置晃州羁縻州。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五代时为田氏所据,宋初建晃州,嘉庆二十三年建立晃州直隶厅,民国2年设晃县。直至新中国解放后,党中央、政务院派出少数民族访问团到晃县深入侗乡山寨,对晃县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认定,认为晃县是以侗族聚居区为主的多民族县份,直至1956年新晃实现了侗族人们的区域自治。由于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新晃县又称“夜郎”。 新晃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侗族自治县,一个独有独特民族特色和悠久文化历史的县域。共有26万人口,境内有侗、汉、苗、回等20多个民族成分,其中侗族人数占80%以上,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又相互融合从其他民族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使其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更加多元化。二、特色侗族文化(一)传统工艺类传统工艺可分为:竹编工艺、家织布、侗族服饰。 竹编艺术以竹编箩筐、竹编晒席、竹编斗笠、竹制家具为主;家织布主要用于侗族服装、床单、门帘、桌布等制作。侗族人民对靛蓝有着特别的喜爱,纺织出的布大都染上蓝色,或印染出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少部分也运用黑白两色交错纺织。侗族服饰各式各样,侗族人们运用五彩丝线在服装的衣襟、袖口、领口来装饰侗族服饰,装饰图案大多以几何纹样为主。 (二)民间艺术类 民间艺术的分类可分为两类:一是侗语、二是地方戏。 新晃侗语属侗语北部方言的第二语言,是县内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是禾滩乡、中寨片、扶罗片、贡溪乡等乡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随着经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侗语覆盖面呈现缩小趋势,客家话占据了日常生活的60%以上。稍年长的在日常生活中较多以侗语作为平时的交际语言。 地方戏也是侗族文化中不可缺一的部分,黄鹂大班、四路傩戏班、暮山坪傩戏班、烂泥辰河戏班等。侗族傩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侗族傩技也让世人惊叹。“侗族大歌”2009年成功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议(一)零散及临危文化资源的收集与归整,以便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侗族文化体系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得知,侗族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各乡镇、各村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零散不同类别的文化资源,比如:贡溪乡的傩戏、家织布;步头降乡的竹制品编织;龙溪口古建筑群等,建议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这些分散资源进行可利用、保护价值及可创新性价值做一个分析调查,对零散及临危文化资源做一个较为全

浅谈新晃县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4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3-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