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的生态美学解读
宣军暨南大学, 广州
一一~一一
懿
捌弋
生态美学已成为当代美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
投向具有丰富生态美学资源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党圣元在《新世纪文论读本·导读》中强调新世纪的生
态美学建设,应“促进中国传统生态观念的现代转化和赋予其普世性价值意义”①;刘恒健、王先霈等学者则分别从
“天人合一,大道一如”的哲学观、中国文学的绿色观等方面,对传统生态美学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激活。
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讨论,大多局限于古代哲学和文论的范畴,缺乏对以书论、画论为
代表的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关注。广义上的生态美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
衡的审美状态。也就是说,生态美学不是单纯的生态哲学,更不应拘泥于生态文学的狭小范畴,它既以研究生态审
美为己任,那么,探讨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应是当下整合传统生态美学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
色的中国生态美学体系的题中之意。
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中,中国书法是最具东方色彩的艺术门类,它最集中地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美学
观与艺术观。作为中国书法美学代表性著作之一的孙过庭的《书谱》,更被萧元誉为古代书论中“最瑰丽的篇章”,其
对道家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层面上的审美化诠释,更为我们以生态美学视野解读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一个颇为
有效的范本。
虚静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道懿家美学是现代生态美学研究者们格外关注的领域。美国学者卡普拉说:“道教提出
了对生态智慧的最深刻、最精彩的一种表述。”澳大利亚环境哲学家西尔万和贝内特认为,“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
学的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②。
道家美学对中国美学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审美心胸与审美境界理论两方面。就审美心胸而言,庄子提出了“心
斋、坐忘”的概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这一理念的实质是强调人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活动中对利害观念的排
除,以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捕捉和把握“道”之观照,实现高度的审美自由。它与西方生态美学经常提及的康德
关于审美是无功利判断的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
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个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③
具体到《书谱》,孙过庭在著名的“五乖五合”中提出了“神怡务闲”的创作心态,无俗物之扰,也就意味着对外
在功利干扰的拒绝。与之相对的是“心遽体留”和“意违势屈”二乖,也就是内心仓促不安,又迫于外来情势的非笃
定状态,如此心境下创作出的书法,便有“乖则雕疏”之嫌了。为进一步说明“虚静”之心胸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孙
过庭还举了他所推崇的王羲之为例:“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④也就是说,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上的巨大
成就,是与其艺术创造时“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的虚静状
《书谱》的生态美学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