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12-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察范围: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阅读、表达一至三单元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内容。 第Ⅰ卷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认为这将导致“文化沙漠化”。但我以为,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 我们可以将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产”与 “消费”的基本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精英”与“大众”的主体分层并不意味着,也决不应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对立;而应该合理地理解为,是同一文化体系自身结构和运转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对立形态。 纠正雅文化和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关键所在。 6 .下列对于“雅文化”和“俗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雅文化和俗文化没有严格的界限,以古今、寡众、远近、静动、庄谐、虚实为标准来区分,是一种主观化、简单化的表现。 B. 文化的“俗”和“雅”并非固定不变,有时是可以转化的;“俗”有时会随时代的不同、文化主体的不同而改变为“雅”。 C. “俗”与“雅”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中都是存在的,雅文化都是俗文化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发展的结果。 D. “雅”和“俗”并非根本排斥的对立关系,只是体现了文化结构的层次、文化发展的阶段和文化成果的水平等方面的不同。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 大众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而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又是大众文化生命力的源泉。 B. 事实证明,大众文化不都是粗野简陋的,凭借创造性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就能产生出文化精品,表现出髙贵和优美。 C. 大众文化不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概念,它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可以理解成文化上的“消费”与“生产”的基本关系。 D. 普通大众的文化,随着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雅文化受到冷落,导致了“文化沙漠化”。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 忽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他们欣赏的文化风格,做高雅的标准,是一种陈腐的偏见。 B. 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大都成了文化糟粕,说明精英文化也难免俗气、无聊和空洞。 C. 源自民间的歌谣、小说、戏剧等形式的大众文化成为雅文化代表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文化沙漠化”的担心纯属多余。 、精英与大众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方面的新理念,才能防止出现“文化沙漠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6分,每小题2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