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测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分析植被分层差异。
(2)进行植被群落调查,记录植被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优势种等结果。
(3)观察不同区域的植物分布情况,分析地形、坡度、坡向、温度、水分对植被的影响。
(4)结合具体的区域植被的差异性,分析植物演替过程及趋势以及人为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土壤
〔1〕土壤调查的根本方法
〔2〕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色森林土、山地沼泽土、山地草埔土等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发生、分类、和分布。
〔3〕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4〕庐山地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气候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6
(1)切身感受从庐山山脚九江市到庐山牯岭街过程中气温的变化。
(2)结合庐山降水,云雾,湿度等气候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根据沿途植被树冠判断庐山盛行风向。
(3)考察黄龙寺,分析该地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5〕人文
(1)结合庐山实地情况分析其经济区位和交通条件。
(2) 通过人文景观如白居易草堂、仙人洞、太上老君殿、毛主席故居、美庐别墅、周恩来纪念堂、庐山会议旧址、黄龙寺和自然景观如月照松林、如琴湖、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险峰、龙首崖、大天池、剪刀峡的观测考察了解庐山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圣地的原因所在。
〔3〕理解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实质内涵
〔4〕分析庐山的人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和谐旅游提供依据。
三、实习路线
1、9月5日:牯岭镇——庐山气象站——月照松林
2、9月6日:牯岭镇——飞来石——如琴湖——花径公园——锦绣谷——仙人洞——
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
3、9月7日:牯岭镇——庐山会议旧址——黄龙寺——黄龙潭——乌龙谭——电站大坝
——芦林湖——博物馆
4、9月8日:牯岭镇——东谷——大月山——青莲寺谷地——三叠泉
5、9月9日:牯岭镇——含鄱口——五老峰——庐山植物园
6、9月10日:牯岭镇——望江亭——小天池——别墅群
四、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一、庐山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庐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顶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
1〕山体南部构造地貌特征
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锋利。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锋利,山坡陡峭险峻。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7
2〕山北部构造地貌特征
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如图一所示〕
庐山的褶曲构造地貌
图一
①褶曲构造地貌 在本区属于静态构造地貌。本部表现为背斜山,向斜谷等原生地貌〔顺地貌〕,如大月山,东谷等;次成地貌有单斜谷,单斜山,甚至存在倒置地貌,如莲花谷向斜山。有岭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
②断层构造地貌 属于动态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亦发育完好;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
2、流水地貌
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
3、冰川地貌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根据冰川作用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
最新庐山实习报告(0000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