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00μn1μm=1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可以发声。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要点: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软木除外),气体中最慢。3、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3、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带助听器),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为先天,终身且不可治愈。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大脑第三节
初中二年级物理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