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过程和方法: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疏通诗意,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成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岭
侧 峰}全面理解
不 识
只 缘}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快乐导入
1、呼乐学口号: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
2、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自主探究,快乐学习
1、出示自学目的: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理解作者。
(3)根据注释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大意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2、这节课,谁的表现好,谁就是本节课的“快乐学习星”、“快乐小王子"、“快乐小公主”、“学习智多星"。
3、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相机鼓励,褒扬。
三、和谐互动,快乐展示
1、做课堂小游戏。
2、老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自学目的.
四、稳固进步,快乐练习
1、吟咏古诗比赛.
2、评出本课的“快乐学习小天使”和“学习智多星”.
3、呼乐学口号: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写景抒情 风光迷人
景美人更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才能.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和其他攀爬植物不同,,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和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颖,看着非常舒适。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颖”、“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化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答复: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考虑
爬山虎的脚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