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专心---专注---专业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 蔽在内。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 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 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 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 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 实不容易诊断出来。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 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 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 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师只好云:"我 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 被人轻视。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 而去。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 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 出。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 紧要。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 六腑所居之处也。"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 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 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 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 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 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脉之前后 常大小不一。《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思求 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 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 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 西医驳诘,不为无见。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余幼读西医书,也甚 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 知其肠有积粪。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 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 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10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