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德立礼 莫善于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德立礼 莫善于乐
作者:王兰

【摘要】对于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的起源是为了政治理念的表达和教化民众,不是娱派音乐家海顿说过一句话,“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据说他曾经“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想通过音乐来成就一个人的品质和引领其思想,首先是要让他对音乐产生亲近的欲望和幸福感。如果学生根本就不想去听音乐、学音乐,那么,音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也自然就不能达成。
音乐本身具有相当的娱乐性。当前的初中学生,不是说不喜欢音乐,而是倾心于流行音乐。这些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其实是有很多不具有德育价值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情态变得非常复杂、多元。当下社会中“流行”的音乐,比起前二三十年的音乐来说,有很多是表达了不健康或没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情感。迷茫、彷徨、压抑、小我、闺怨……等等,在现代社会的流行音乐中并不鲜见。所以,要对初中学生进行兴趣引导,不是指要使学生喜欢音乐即可,而是要使他们对具有正面思想、积极意义的健康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几种方法都具有作用。因为学生理解和认同了音乐、歌曲的思想内涵,从而喜欢这个音乐;因为从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获得了美的体验和享受,从而愿意去听和学;因为有了生动、形象的音乐直观体验,使音乐的理解变得简易,从而带动了对经典、高雅音乐的兴趣。教师仍然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音乐表现技能和乐理知识的培养,当学生掌握了较好的演唱技巧和乐理知识时,他就更能把握好音乐的表现,产生学习自信和成就感,就更愿意去听和学唱歌曲。而相对来说,一些旨在传递积极思想的音乐因为要追求普及性,要照顾在大众的接受能力,往往不像“流行”音乐那么“炫技”,技法朴实、简练,更容易学、传唱,就也对引导学生积极接触是有利的。 (二)思想视野
因为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我国处于一个思想开放而多元的社会情态中,初中学生接触各种思潮的机会非常多,他们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思想、意识、价值的辨析能力就比较差,很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比如一些排斥中华传统文化而盲目崇拜所谓的西方文化的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如“哈某(国)”的现象,在年青人中是较普遍的存在的——而学生们所“哈”的内容,则多是一些不健康的、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系相背离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西方的文化思想体系中没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其实在任何国度,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品德都是主流),而是学生的文化视野过于狭窄,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片面理解和接触了所谓的外国文化。这很影响其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因而,音乐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应该是去屏蔽他国的音乐文化,而应是更加开放,将国外表达正面思想的,健康的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性地解读外来文化,建立普世的道德价值认同。正如舒曼(德国音乐家)所言,“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比如《Be what you wanna be》(瑞典)这首歌的

建德立礼 莫善于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