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读《音乐教化的哲学》有感
综合组王鹃《音乐教化的哲学》一书由美国闻名的音乐教 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
雷默的《音乐教化的哲学》对音乐教化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化的哲学思索。虽然主要是针对美国20世纪70~80年头非专业音乐教学的状况,但对目前我国一般学校音乐教化仍旧有着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努力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我们告知学生音乐很重要,但重要的缘由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供应的,音乐艺术教化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这无疑是没有劝服力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小学亦是如此。在世人仍旧普遍认为,认知就是概念化,那些概念化认知的典范科目如数理化等被奉为“基础”课,在评判一个学生胜利与否的标准是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的今日,以很低的分数考入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内心压力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这样的纯专业院校的我来说,更加深知这样的内心压力。这种状况下,音乐老师的地位也由音乐高考学生的入学录用分数确定。老师是否从提高审美实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搞好活动,完成一些文艺方面的展示任务。这个老师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这种承认并不是对音乐教化价值的承认,而是对教化价值的承认。事实上,只有当一般大众相识到我们凭感觉对世界的理解与概念化认知同样重要,音乐就是一种独特的非概念化认知模式,是其它的认知模式无法替代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敬重音乐,进而真正敬重音乐教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应当说是比较困难的,音乐教化事业要想受到重视,必需全体从业人员有着正确、坚决的信念。这种信念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才能认清音乐和音乐教化的真正价值,从而确立自己作为一个音乐教化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并在此指引下改进音乐教化的方式,努力让音乐和音乐艺术教化逐步获得它应有的地位。雷默在《音乐教化的哲学》中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及音乐教化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在这种坚实有力哲学基础上发展音乐教化事业,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化一直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旧是非音乐教化,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化。依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