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doc1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稻瘟病又称稻热病, 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 它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水稻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流行年份, 会造成水稻产量下降, 品质低下, 严重地块甚至绝产, 颗粒无收。该病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 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 也是限制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 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 ~ 20% ,严重的减产达 40% ~ 50% ,而现代农业日益依赖于品种大量单一化种植, 使遗传多样性遭受损失, 加重了病害流行的潜在威胁。一、稻瘟病主要类性和症状 1 、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环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2 、叶瘟:病斑有两种,即急性型病斑和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的特征是叶片上可以看到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 叶片正反面同时生有大量灰色霉层, 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叶瘟流行的征兆, 但它也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是叶瘟常见的典型性病斑, 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小点, 逐渐扩大成梭型斑, 病斑中央呈灰白色, 边缘褐色,叶背面有灰色霉层。 3 、稻颈瘟: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 2 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 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 会变成褐色或灰白色, 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结实。二、病害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 10~1 000 m 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 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 引起初次侵染, 使叶瘟发生, 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1 、第 1 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 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 15℃、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 90% 以上的高湿和 11~ 26℃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3 、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 1~4 片叶中央部位, 12 mm× 15 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 220 、 117 、 33、8 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三、防治措施 3 在“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指导下, 采取减少初侵染源,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科学的栽培管理和及时用药剂保护等措施。 1 、加强栽培管理推广旱育壮秧、稀插、配方施肥、浅水灌溉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减轻稻瘟病的放生。通过旱育壮秧、稀插,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发生。在施肥上, 搞好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有条件的实行配方施肥, 防止偏施、晚施、多施氮肥, 适当增施磷、钾肥。盘锦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