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爆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0页
暴发性心肌炎的概念
1991年Lieberman首次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持续型四种类型。并归纳出暴发型心肌炎的共性为:
起病均为非特异性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异常Q波等,同时能除外心外系统的原发病变,即可高度怀疑为暴发性心肌炎。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0页
以呼吸道、消化道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述的患儿,若同时伴有不能解释的精神萎靡、明显乏力或面色发灰、末梢循环不良时,均应想到暴发性心肌炎的可能。呼吸与心率以及体温与心率呈“背离征象”时,尤其在听诊心音低顿的情况下往往是暴发性心肌炎的“报警”信号
暴发性心肌炎的误诊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0页
暴发性心肌炎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仅用于暴发性心肌炎,因为大多数心肌炎患者在病毒感染后数周方得以诊断,因此抗病毒治疗不能在早期有益的初始阶段就得以实施。
利巴韦林为最常应用的约物
a-INF也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早期应用效果更佳,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抢救成功率。IFN主要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翻译,增强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球蛋白生成,起到抗病毒作用,同时抑制心肌细胞抗体的产生,从而保护心肌
对科萨奇或腺病毒予利巴韦林联合a-INF抗病毒,可抑制病情进展,防止转为慢性炎性扩张性心肌病
暴发性心肌炎的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0页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皮质激素具有抗炎、解毒、抗休克等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和机体的一般状况。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抢救中,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少毒素作用,增加心肌细胞的溶酶体膜稳定性,减少心肌局部渗出,增加机体的应激性,如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患儿渡过危险期,南京儿童医院报道采用大剂量甲强龙(10mg·kg·d)连续冲击3 d,后短期内减停,效果较显著。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大剂晕丙种球蛋白可以提供特异性的病毒抗体或抗毒素,迅速清除心肌病毒感染,调节免疫反应,阻断自身免疫过度反应,减轻心肌炎性病变,在近几年的病例抢救中应用发现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0页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重视原发病的相应治疗,治疗关键是提高心排出量,改善组织细胞氧供应及减少氧消耗。
抗休克救治
保持安静,以减少耗氧量
改善机体氧供,纠正酸碱失衡
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
正性肌力药物
血管扩张剂
利尿
改善心肌代偿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0页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
根据2006年AHA、ACC及ESC指南,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应积极纠正
由于胺碘酮不影响心功能,心衰时也可使用,且对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效,因此近年来胺碘酮较利多卡因应用更为广泛
但是当发生严重的室颤和难以控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当使用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击复律的特点是作用快,安全且效果好,但对洋地黄中毒者应禁用
注意纠正患儿的贫血,以减轻心肌的耗氧
对于严重心功能降低者及合并有房性心律失常者应该给予抗凝剂如阿司匹林,以防血栓形成加重病情
必要时应给予机械通气,以纠正缺氧和减少呼吸做功对心脏的影响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0页
暴发性心肌炎机械辅助治疗
临时起搏器在暴发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暴发性心肌炎常累及起搏、传导系统,引起多种严重甚至可致死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停搏、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其可导致严重的低心排、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病死率极高。由于病情重,存在广泛心肌细胞损伤,不能耐受缓慢心室率,临床表现更为凶险,早期经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可以挽救患儿的生命。已有许多报道对于重症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时安置临时起搏器是一项简便有效的抢救措施。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特别是伴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疗效往往不佳,而且对心脏有毒性、损伤作用,可加重心肌损害,有报道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因此要把握时机,积极采用临时起搏器治疗,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避免脏器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窦性心律的恢复。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0页
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后,在保证心率的情况下,有时需使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保证脏器的组织灌注。有研究认为该方法是帮助危重患儿渡过最危险时期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否可以作为首选和可靠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病例来确证。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持续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使用胺碘酮或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0页
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全称为intr
小儿爆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