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的阿卡文化.doc1 顺应自然的阿卡文化哈尼族舞蹈多与祭祀活动相结合又不违背农时, 舞蹈动律和谐, 舞姿丰富、优美。在劳动中身负沉重的背箩, 背带又套在前额上, 造成头颈转动不灵的现象,在与他人打招呼或交谈时,构成出腰、斜视的舞姿特点, 这些独特的姿态,也就自然地进入本民族舞蹈中。文化受地理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哈尼族和阿卡人多是从事农业, 大部分居住在半山区, 村寨坐落于半山腰, 山高坡陡, 箐多沟深山路崎岖蜿蜒, 多为“之”字形, 盘山而行。居住分散, 多则百户, 少则三五家, 甚至有为数不少的独家村。由于哈尼族生活环境异常艰苦, 使他们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刀耕火种成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种一山收一箩筐”是普遍现象。劳动生产中的运输全靠竹篮箩筐。背背箩, 挑担子起身时, 身体必出现屈膝、扭跨、关膝、塌腰, 撅臀等姿态, 也造就了哈尼族舞蹈的动作特点。稻作文化影响下的哈尼舞蹈哈尼族舞蹈多与祭祀活动相结合又不违背农时, 舞蹈动作和谐, 舞姿丰富、优美。在劳动中身负沉重的背箩, 背带又套在前额上, 造成头颈转动不灵的现象,在与他人打招呼或交谈时,构成出腰、斜视的舞姿特点, 这些独特的姿态, 也就自然地进入本民族舞蹈中。由于上述原因, 哈尼族民间舞既不像傣族舞蹈那样轻柔飘逸, 也不像佤族那么粗犷有力, 而独具凝重、含蓄、虔诚的扭胯、曲膝的特点。在服饰方面, 哈尼族的特点也很突出。哈尼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 再加之为了劳动方便, 哈尼族 2 许多支系以短裤、短衫、短裙为主。最有代表的是乙车人和爱尼人的服饰, 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爱尼人的服饰以短裙、胸衣和一件美丽的外衣构成, 加上一顶绣满各种图案和美丽羽毛的帽子, 可以称得上一件很独特的艺术品。“其主要代表舞蹈形式有“书独”( 鼓舞)、“莫搓搓”、“棕扇舞”、“同尼尼(猴舞)”、“硭鼓舞”等。最盛行的是“罗作”歌舞,它广泛用于各种社交场合, 俗有“不跳罗作脚杆痒, 不唱罗作嘴巴痒”之说。哈尼和阿卡的歌唱形式多样, 仅流传于民间的歌调就“有三把头发那么多”。“哈巴”的演唱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民族历史、生产知识、处事哲理、习俗来源、宗教信仰等等。“然密必”是嫁姑娘时演唱的;“贝玛突”和“密刹威”是祭祀祈祷与丧葬礼仪中使用的两种歌调。前者主唱人是贝玛, 他同时是祭祀的主持者;后者是丧仪中专司苦唱丧歌的女哭丧人或女性亲友演唱的。“阿茨”即山歌,是在山野劳作中唱的,它分劳动歌与情歌。在农耕为主导的哈尼和阿卡文化中,生殖崇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与大自然恶劣环境下抗争的人类的求生和繁衍后代的欲望息息相关。“龙巴门”即阿卡寨门上刻着男性生殖器。红河县羊街区奕车人的“鼓舞”有明显的性崇拜意义。在老人葬礼上和在一些农业节日庆典上跳的硭舞所用的硭是女性乳房的象征。“硭鼓舞”表演者多为男性,每人下身跨一个象征生殖器的葫芦, 中间挎大鼓似女性腹部。表演时一舞者冲向大鼓, 摆胯扭臀,做出象征交配的舞蹈动作。崇尚自由的性与爱和太平洋岛屿的一些民族一样,哈尼和阿卡的性文化也是颇有特色 3 的。澳洲人类学家 Lyttleton 和 Sayanouso 在老挝北部长期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偏远的阿卡村子还保留着“破处”的传统(阿卡语音译: athongthong ), 即村子里的中年男性和迟发育的年幼处女性交而帮助女孩子发育和成熟。在红河县大羊街一带盛行着
顺应自然的阿卡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