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摘要:山水画作为一种以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中,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渐渐地发展起来了,但是那时的山水画大多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自从到了隋唐时期,我境、神境及妙境的高深意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来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为作品意境与审美的体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意境与情感底蕴
山水画是从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因为没有创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沒有欣赏者身临其境情感共鸣的体味和感受。所以在其意境与底蕴的表达过程中,山水画家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导游精神,从而来引领观者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从而达到放松情绪及正合心灵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山水画中,意境作为山水画的灵魂,它不是创作者凭着主观意识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画家所处时代背景的重要体现,还是画家丰富阅历生活的经验反映,是一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审美体现的内心情感,所以在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其取诸自然,是对自然风光的临摹和照拂,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画家自身情感的表达和体现,是创作者在用笔墨诉说和抒写心中感想,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例如: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由于黄公望久居富春山,所以在其画中才展现出了富春山峰峦起伏、山绿江静以及泛舟江上、渔翁垂钓的美好意境,是其所处地域和生活等方面情感底蕴的良好表达②。 (三)意境与美学体现
诗意美作为中国山水画历来所提倡的美学意境,自古以来就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中,诗画一体本就不是新说,而是传统,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规定。没有诗意的画是没有意境可言的,中国山水画的线性之美要求其“线”也必须要有质有意,只有这样才能将山水画中的意境更好地体现出来,所以说诗意之美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要求。只有将诗意与画意贯穿一体,言语通造型互为补充,将能够将画家的心境、情思、感悟以及审美态度等集中地在画中体现出来,是中国山水画之灵魂的最好体现。例如:唐代王维、宋代苏轼、元代吴镇、明季四家、青藤白杨以及清代四僧、扬州八怪等,他们的作品大多都“诗画同体”,直抒胸臆,且全都有着画上题诗,诗在画中的唯美意境,这样不仅增加了艺术的内涵和境界,还从根本上使得作者的内心情感有了良好的表达和升华,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其中就以宋代项安世的《秋怀》一诗来说:“秋水迢迢诗思清,秋阳杲杲道心明。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出山斋杖屦行”,与其说是一首诗,倒还不如说是一幅画。作家内心情涌,“诗思清”时‘道心明”晰,“山斋杖屦”呼之欲出,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将诗画同体的美好意境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是诗亦是画,是画也是诗;诗中有画,画中藏诗。画,文气盈盈;诗,意象跃然。诗画同体,意境美满,其画意诗象更是留给了后人无数的妙思遐想③。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孕育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其自身的思维、审美表达都趋于含蓄,多留有想象空间,来以欣赏空灵、轻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绘画更是强调纯粹、意境,略施淡彩、点到为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和美学表现,空灵美作为中国山水画中最具审美
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