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身份变化看文学作品对社会作用的变化
【摘要】中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耕文明,文学是农耕文明不可忽视的载体。回望文学和文学的创作者的关系,古典文学的创作者主要是王朝的各级官员,“学而优则仕”的痕迹十分显著。源于这个现象,文学逐客书》,文出令行。
秦朝以后两千年,诗词曲赋,散文阔论,浩若烟海,灿若星辰,大浪淘沙,金光闪耀者,多庙堂中流砥柱之作,少江湖布衣草民之声。汉朝贾谊书《过秦论》,晁错谏《论贵粟疏》,司马迁著《史记》,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四位文学家,性格不同,命运不同。贾谊失宠抑郁,英年早逝。晁错引火烧身,蒙冤腰斩。司马迁耿直犯颜,宮刑受辱。司马相如奉迎圣意,平步青云。但是,有一点相同,他们皆行走在皇帝的身边。文章风行水上,掀起阵阵涟漪,乃预料中的事情。
魏晋时期,曹操曹丕曹植,俯视天下,关注民生,按捺不住,提笔赋诗,操刀评点,皆成绝唱。一时“建安七子”,冷峻高拔,风行时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隋开科举制度,刷新选拔人才的历史天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陈子昂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哪一个是田舍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不是那个田舍郎的歌唱,是瞧不起县尉小吏而隐身山林的孟东野的大手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田舍郎的切身感慨吧?不,是宰相诗人李绅对田园辛勤劳动的赞美感恩。
我有时候想,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唐朝为什么是文明古国的珠穆朗玛峰?原因很多,但“一言以蔽之”,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好的做官,做官好的写文章。写好的文章,读书的继续读。读好书了做官,官做好了继续写文章……如此良性循环,潜移默化,引领社会风尚,大家争先效仿,国家怎么能不文明?中国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耕文明,底气就是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士”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隋唐实施科举制度,是唐朝走向文明巅峰的制度支撑。田舍郎虽然还写不出来好文章,但通向精英阶层的道路是畅通无阻的。只要努力,登上天子堂,就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好奇地查证过唐代大诗人的官职,目瞪口呆,副部级的不乏其人,比如贺知章、王维、李绅等。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诸大家是个什么官,我也不会和今天的官职对换,说得太清楚了,有的人民公仆会说我嘲笑他们写不出来好文章。
唐朝大气豪迈,唐诗就大气豪迈。唐诗大气豪迈,唐朝就大气豪迈。宋朝精致自赏,宋词就精致自赏。宋词精致自赏,宋朝就精致自赏。
宋真宗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听!多么精致自赏。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个一个都是精致优雅自己欣赏自己的人。在宋仁宗的怀柔精致中,你唱你的山歌,他唱他的水歌,相互可以不欣赏,但从来互相不伤害。一个文化人生活在宋朝可以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惬意!
和金对峙的南宋,岳飞、辛弃疾、陆游这些人很着急,写了许多愤激的词,褪去了婉约的精致优雅悠闲自赏。这些豪放的词流传如此广,也证明了這些人在南宋官场的存在地位。虽然受排挤,可是主流媒体依然有他们的声音。南宋尽管懦弱,却对人民不飞扬跋扈。不然,蒙古铁骑踏破了山河,却踏
从作者身份变化看文学作品对社会作用的变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