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划
杨晓东
北京城乡创新发展博士研究会会长
(上)
2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小城镇发展中规划的指导作用
主要内容
3
一、小城镇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小城镇改革的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发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进程(1978年12月)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加速了统筹城乡的城镇化步伐(1998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以来,小城镇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政策不断取得突破,小城镇发展在新世纪之初也迎来了新机遇。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5
(二)小城镇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创新
消除阻碍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是从小城镇开始的。92年小平南巡讲话、十三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94年开始11个部委的联合行动——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小城镇率先开始了城镇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农民自己造城、企业建城、多元投资造城。
小城镇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保以及文教卫等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已逐步向大中城市推广。
小城镇其他方面的改革经验,随时机成熟,必将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更大的借鉴作用。
小城镇改革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体制障碍积累了政策储备。
6
(三)小城镇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出现了一批相当于中小城市乃至大城市规模的超级镇
人口超过10万的镇达400多个,其中人口20万以上的镇40多个,30万以上的镇10多个,50万以上的镇5个。
涌现出一批经济强镇
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达500多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40多个。温州经济更是完全依靠小城镇支撑。30个最强镇(占全市建制镇的1/4)%,GDP的53%,%。隔江相望的鳌江、龙港镇经济分别占所在平阳县、苍南县的1/3和1/2 。
小城镇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1999-2003年,%,%,%%的速度。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7
小城镇发展对促进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亿,城镇化率39%。其中小城镇(含城关镇),占13%,对城镇化的贡献率为1/3。若按非农业户籍人口计算,,占总人口的26%。,占11%,贡献率为42%。小城镇吸纳了3438万农业人口,占当年农村流动人口的39%。
小城镇已经融入城镇体系当中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以及诸多城市群等星罗棋布的分布了众多小城镇。
8
自1987年天津大邱庄诞生中国第一个“亿元村”至今,中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亿元人民币的行政村已超过八千个,并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其中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村庄有十一个,这些亿元村,。 2003年,江苏的华西村成为第一个百亿元村。
中国“亿元村”六成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村庄得改革风气之先,往往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建立符合自身村庄发展的基层管理制度,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
小城镇促进村庄发展:“亿元村”突破八千个
9
这些“亿元村”创富各有绝招,目前已形成发展特色种养业、建设生态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城郊经济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古村文化开发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促进工业发展是大多数“亿元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名村发展模式
江苏华西村推出村庄兼并新模式;
山西大寨村以产业与生态旅游重铸辉煌;
北京韩村河村以产业兴村;
河南南街村走工业化集团道路;
上海九星河村以市场兴村;
浙江花园村实施高科技兴村;
江西进顺村将旅游文化做大做强等。
10
二、小城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1、城郊型卫星镇 邻近大中城市,承接大中城市的技术、产业、人口、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辐射,承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和作用。
2、工业主导型
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集聚规模效应,实施专业化发展道路。有些镇实现了一镇一品,村镇企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在许多地方已有成功案例。
3、商
【精品】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