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
摘要:随着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的逐渐加大,其操作风险问题已经成为银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农村商的配合工作。在该组织架构基础上,搭建银行操作风险“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银行各支行风险管理小组以及一线业务部门,负责及时发现并查处异常风险操作行为;第二道防线为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的信息交流及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第三道防线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下设的审计监管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管和督查工作。
(二)设计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监测与计量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综合考虑自身操作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定义操作风险类别;识别不同操作风险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型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通过收集风险信息、制定风险评估方案,确定风险对象及管理范围等,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价;对操作风险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和计量,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指标,量化指标体系,建立风险指标数据库,实时监测数据变动情况;按照银保监会规定合理地选择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根据监测及计量结果制定操作风险应对方案;出具操作风险报告,详细说明风险产生原因,风险损失情况;风险事件处理进展等内容;审批风险报告,对具体的风险应对方案给出审批意见,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积极推进风险控制措施执行落实,并及时反馈风险控制效果。
(三)构建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银行要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通过绘制业务流程图梳理各个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不断更新风险点数据,详细记录操作风险数据信息,找出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建立风险指标识别与评估体系。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主要有关键风险指标法(KPI)、自我评估法(RCSA)、损失数据收集法(LDC)三大管理工具[3]。KPI指标法指的是通过数据指标统计来预警操作风险。RCSA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问卷调查、负责人员叙述反思报告、专家预测以及情景模拟四种方法。LDC通常是在事后收集和整理风险数据信息,分析风险产生原因,为高层决策提供依据。以KPI指标法进行展开说明,一般将操作风险指标分为人员、流程、损失、系统以及外部五个层面的指标内容,及具体指标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四)完善操作风险报告体系,建立风险协调互动机制
银行应建立健全操作风险报告制度体系,体系中要对操作风险报告的报送时间、内容、相关责任人员等作出明确规定,帮助银行管理层全面把控业务操作差错率、关键操作指标异常、银行财务计划及决算情况等重要的操作风险内容,由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操作风险信息进行整理并分析后,报送给银行的高層管理人员。为了规范操作风险报告内容,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操作风险报告模板,模板中要包括风险情况描述、类型、成因、趋势、各层级意见等内容,为高层管理人员风险决策提供参考。为了防止风险管控出现“松则乱、管则死”的极端现象,银行要建立风险协调互动机制,强化其内部横向交流,提高银行人员对操作风险的管控认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操作风险应对方案和解决策略,促进银行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
(五)加强
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