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行为规范,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由肯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确定,并为肯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⑶道德形成
人一生下来,没有道德。小孩子,见人的东西,喜爱的就抢,说明小孩没有道德意识。最初只是仿照道德的外表。
完整的道德过程由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构成。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评价可以促使道德行为完善。道德的形成,主要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道德教化是他培,道德修养是自培。一般来说,道德教化形成道德基础,道德修养完善道德。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认为:人原本都是完全自由的,但你自由,我也自由,过分的自由就会损害别人,于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要交出一部分的自由,通过订立法律,限制起来。(这就是社会的王道;那些不讲和谐,弱肉强食的规则就是霸道)。
道德是隐形的法律,法律是显露的道德。
⑷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
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不同。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处理道德关系时的实际行嘛作“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道德面貌。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多方面的,“文明行为”就是其中一方面。文明行为指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凡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是文明行为。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
⑸道德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经济基础确定道德规范。道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封建社会的“妇道”充分说明白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妇女归属男人,妇女道德事实上是对妇女的约束。妇道理论最初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推出《女诫》,将三从四德观念理论化。唐代《女论语》、《女孝经》进一步明确了女教的细微环节;清代《女学》将妇道推向高潮,并强制执行,成为禁锢妇女的枷锁。
1903年,《女界钟》问世,妇女的道德观念起先改变。《女界钟》提出六项女权:入学权、交友权、营业权、掌财权、自由出人权、婚姻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产阶级驾驭了政权,妇女的新道德观念才起先实践。
无产阶级认为,毫不利己,特地
道德修养漫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