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苏轼 ( 苏东坡 ) 简介
苏轼个人资料
中文名:苏轼
别名: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苏东坡、苏文忠、苏
仙
谥号:文忠
性别:男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 ?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 ?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069) 初还朝任职。其
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
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 (079) 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
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
生活
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 ?,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
“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 ?四年,出
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 ?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
一贬再贬,由英州 ( 今广东英德 ) 、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 今海南儋县 )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
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 (00) 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0) 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生平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
【名人故事】苏轼(苏东坡)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