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拔罐与刮
第1页,此课件共50页哦
第一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刺入皮肤,~,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第2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3.放痧法
又分为点刺法和泻血疗法。
点刺法具体操作为: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第24页,此课件共50页哦
3.放痧法
泻血疗法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1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第25页,此课件共50页哦
4.揪痧法
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施术者五指屈曲,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施术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揪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揪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揪起部位的皮肤就会出现痧点。
第26页,此课件共50页哦
5.扯痧法
扯痧疗法是医者用自己的食指、拇指提扯病者的皮肤和一定的部位,使表浅的皮肤和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
6.挤痧法
医者用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紫红痧斑为止。
第27页,此课件共50页哦
7.焠痧法
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病人皮肤表面上的红点处灼烧,手法要快,一接触到病人皮肤,立即离开皮肤,往往可听见十分清脆的灯火灼烧皮肤的爆响声。
8.拍痧法
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施术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第28页,此课件共50页哦
二、刮痧工具及操作手法
较常用的为刮痧板和润滑剂。刮痧板可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而成,要求板面洁净,棱角光滑。润滑剂多选用红花油、液状石蜡、麻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 。
第29页,此课件共50页哦
第30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进行刮拭,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要求用力均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力量。
刮痧疗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斜刮、角刮。
第31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平刮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横向进行较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第32页,此课件共50页哦
竖刮 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刮的部位上,竖直上下而进行的大面积刮拭
第3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斜刮就是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适用于人体某些部位不能进行平、竖刮者。
角刮
用刮板的棱角和边角,着力于施术的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如鼻沟、耳屏、神阙、听宫、听会、肘窝、关节等处。
第34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行程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诸多因素。
(1)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为补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
(2)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痧痕点数量多者为泻法。
(3)顺经脉运行方向刮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的方向刮者为泻法。
(4)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
第35页,此课件共50页哦
1.头部的刮法
(1)循行路线
1)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2)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
拔罐与刮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