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中学生职业道德往往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初中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实践学习的突破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如今很多学校加大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规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中学生职业道德往往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初中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实践学习的突破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如今很多学校加大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效果显著。
一、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第一,知行合一是中学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根本目标,是建设良好精神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知行合一,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在行动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行动是没有目标的,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其次,“行”是“知”的目标,也是“知”的体现,二者要保持一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深刻认识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二,现代化理念。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一些消极因素给学生思想意识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传统教育、理论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问题、矛盾融入到行为规范教育中,跟上现代发展的形势,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有效的教育。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彰显教育风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分辨对错,提高判断意识,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三,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融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注重正向内化引导,促使学生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行为规范教育双项融合
(一)营造和谐班级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意识主要依靠班级建设,学生在班级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较多,在交流过程中就会有思想的变化,其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对此,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将创建和谐班级作为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工作,推动学校各环节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考核、审查、评价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建立良性的班级环境。
(二)家庭引导渗透
学校在重视校园内部道德行为引导的同时应提倡家庭的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提倡家长融入到相关教育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学校制定《家长行为规范》为其提供参照,提高家长们的综合素养,让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铺垫作用。
(三)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師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以德树人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将学
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