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留白
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为篇幅是固定的。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如, 《竹枝词》倪瓒·元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情郎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枉费思〕。这后一句是歇后语。 4、结语留白。余韵不绝。这样的张力又给读者提供了极为阔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在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而获得多重审美的发现。如 欧阳修的《蝶恋花》下片: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的结句,为何因花而有泪?花儿又是因何竟不语,不但不语,且又乱落?乱红飞过秋千又是如何?层层设悬、层层留白,读者每到一个层面都能赢得路转溪桥忽见的发现,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灵体验,感受到的是曲径通幽之美。 5、意象留白。如,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此曲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表达,这是空与白。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 6、虚实留白。 以实带虚,以虚扩实,到达既充盈又灵空的艺术境界。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中的“松”字,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想象答案,可以是一棵硕大粗壮的古松,也可以是几棵年代未久的小松。而“童子”,就更有遐想的空间了,是男童或女童,是书童或琴童,甚至是或立或坐或卧,全凭读者充分自由联想。接下去的
“师”、“山”、“药”、“云”等,几个简洁精炼的字词铺叙。这些虚化甚至空白的描写,并非诗人无力具体描述,而是他有意为之,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积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诗词字面中的残缺部分,以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艺术效果。 7、写情节,留悬念。如, 《春怨》金昌绪·唐 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四万九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留有余地。
诗词中的留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