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兴奋,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渐渐地商议。”龙母照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善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议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办法?”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假如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超群,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肯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很多重要的碑刻。闻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火焚绵山”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名叫介子推,他为人正直,是出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避难时,介子推赤胆忠心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到国内当上晋文公之后,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争相邀赏,只有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得知,马上前往绵山,但介子推死活不愿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确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肯定会背母亲逃出山中。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焚山时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今便流传下来了。
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别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闻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照旧五峰高”。
挚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接着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
女士们、先生们,秀丽壮丽的绵山离我们慢慢远去,愿今日之游给您留下美妙的回忆。
关于描写绵山的导游词
绵山导游词
绵山导游词
关于描写绵山的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