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宠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宠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好像略有逃学孩子的悠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软的“卖杨梅mdash;mdash;”声、在窗台上静静“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飘舞、神经几近被川流不息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时常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雪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mdash;mdash;”,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相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平凡而奋斗,但是那些胜利的人在经验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平淡、用这种平淡的心境酷爱着平淡甚至 “平凡”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验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当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
惋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忙,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袱,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爱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当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作品集读后感三:汪曾祺文集读后感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
汪曾祺作品集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