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终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尝。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美丽,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主动、声情并茂者,老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刚好表扬、激励,使学生体验到胜利的欢乐,调动其读书的主动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细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细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实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当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足智多谋”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可以设计以下训练:
?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足智多谋”的意思。
: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真比不上他”?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试举例说明。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能。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主动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主动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干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