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大舞台
戏曲种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
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
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
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精
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
的地域文化风情: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
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
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
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
长的韵味吧!
认识戏曲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
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
剧目数以万计。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它有自己独
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戏曲的剧中人物由
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们经常
在戏曲中看到的大花脸,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
当。戏曲在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
意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演员就代表千军
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
作来表现。
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京剧——东方“歌剧”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
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
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
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
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
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
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
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
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
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
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京剧被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
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
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
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
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
黄梅戏——芬芳的乡土气息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
徽安庆一带。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
的,曲调悠扬委婉,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
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评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豫剧
戏曲大舞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