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 1. 名词术语含义:震源;震中; 地震波;震级;烈度; 基本烈度; 多遇地震烈度; 罕遇地震烈度。地震系数 k ;动力系数β;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波: 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 岩层所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 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震级: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 M 表示。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 50 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多遇地震烈度: 是该地区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 即烈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上峰值烈度( 众值烈度)( 一个地区的多遇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 50 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 一个地区的罕遇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 50 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 2%~3% 的超越概率作为大震烈度的概率水准。地震系数 k: 地震系数 K 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即 k = 动力系数β: 动力系数β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即β=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 地震影响系数α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 g 为单位) 。地震系数 k 和动力系数β以其乘积α表述,并称为地震影响系数。α=kβ书 54页 2.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地震震级概念: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 M 表示。地震烈度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联系: 我国有关单位根据 153 个等震线资料, 经过数理统计分析, 给出了烈度 I、震级 M 和震中距 R( km ) 之间的关系式: I=+- 以及震中烈度与震级 M 之间的关系式: =+ , 根据上两式, 可在 M--- 坐标系中绘出等烈度区, 实际上, 它是烈度衰减规律的另一表达形式,它有助于了解不同震级 M 和震中距 R 对烈度 I 衰减的影响。 3. 抗震规范对建筑物抗震设防规定的一般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该设防目标。目标: 抗震设计时, 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的要求: 第一水准: 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能继续使用。(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 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 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 当遭遇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 简称“大震”)时, 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抗震设计时,《抗震规范》采取了二阶段设计方法: (怎样实现设防目标) 即第一阶段设计: 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至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抗震规范》是以抗震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的。 4. 简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及其设防标准。书 8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以下四类: 甲类建筑------ 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 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 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 属于抗震次要害建筑。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⑴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为 9 度时, 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⑵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一般情况下,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⑶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⑷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nfand
  • 文件大小118 KB
  • 时间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