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当心是情绪病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来源:澎湃新闻
影响胃肠功能的因素常见的有三类——不良情绪、饮食种类或习惯,还有环境温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良情绪,可以说“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胃肠道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当心是情绪病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来源:澎湃新闻
影响胃肠功能的因素常见的有三类——不良情绪、饮食种类或习惯,还有环境温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不良情绪,可以说“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活动节奏加快,面临的精神压力剧增,往往引发紧张、焦虑、急躁、忧虑、失落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波动对胃肠道功能有很大影响。反之,胃肠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着机体的精神心理状态。这就是目前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发病机制的最新理论进展——脑肠互动理论。
作为我国消化身心疾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陈胜良教授特别关注脑肠互动理论的最新研究,在处置临床问题时注重身心同治,双管齐下,解决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他说:“在临床上,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占消化科门诊量的50%~70%,这部分患者通过常规检查没有太大的器质性异常,但是却饱受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疼痛影响,久治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脑肠互动神经胃肠病学,有效解决了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挑战,让这些患者走出苦痛缠身的阴霾,重获生命和生活的灿烂阳光。”
澎湃新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情绪究竟是如何影响胃肠功能的?
陈胜良:生理状态下,胃肠在消化系统自己的神经系统管理下自主执行进食、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放的功能。主管这些自主功能的神经“司令部”(核团)位于大脑的脑干部位。这些核团以及它们主宰的消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接受大脑皮层(主管精神情绪等活动)的监管。异常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均会影响胃肠道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大脑功能状态的改变,还可通过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胃肠道的黏膜炎症,引发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对一些刺激的过度敏感反应,引起和加重胃肠道的临床症状。反过来,肠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也会因胃肠黏膜的炎症,通过神经、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大脑的功能,以引发精神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脑区(如扣带回、岛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异常兴奋会通过影响内脏疼痛感知和反应敏感度,使胃肠不适的感觉被放大,以及出现所谓内脏高敏感现象。另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会引发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减少和排泌异常,引起胃肠运动不协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的疾病,涉及消化科的五大临床挑战:功能性胃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疾病(包括脂肪肝、胰腺炎、腹泻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等),也就是说,这五类疾病都与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其中,临床医生最多见的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临床表现为各种胃肠道不适症状,如嗳气、早饱、餐后饱胀、反酸、烧心、腹胀、腹痛、腹鸣、便秘、腹泻等,甚至更严重的表现。经常规检查(通常包括消化内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的异常,或者发现的异常不能解释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样一类疾病约占目前所有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
胃肠道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当心是情绪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