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化血红蛋白 (2)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0页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两周后不易分开。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
色谱分析是一类利用混合物的各组分在不同相上的分配差别,在两相物质相对运动过程中,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份分离开的一种分析技术。液相色谱是以液体或固体为固定相,以液体为液动相的色谱法的总称。色谱法又叫色层或层析,这一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生物活性物质是以混合物形式存在,人类血液中的蛋白质有上千种,只有把混在一起的被测蛋白分离出来,才能准确测定;在HbAlc的测定时,可以通过高精度HPLC,将HbAlc从Hb中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准确的数值。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0页
使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HPLC来测定HbAlC的百分含量目前被认为是分析HbAlC的金标准。采用HPLC方法工作的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器,以其快速、简便、精巧、准确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0页
进样器
高压泵
分离柱
检测器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0页
HbAlC的临床意义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0页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0页
增高: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不佳。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 低血糖症等。
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项目。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0页
当HbAlC >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 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 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 (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 断的价值。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0页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0页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0页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0页
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是否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0页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
糖化血红蛋白 (2)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