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睛之笔,巧妙理解课文
——《晏子使楚》教学笔记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它是很受学生喜欢的一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经过,表现了晏子的超人的智慧和蔼变的口才,也赞美了晏子抓点睛之笔,巧妙理解课文
——《晏子使楚》教学笔记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它是很受学生喜欢的一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经过,表现了晏子的超人的智慧和蔼变的口才,也赞美了晏子忠于楚国,维护祖国尊严的美德。我在教本课时,采用“抓点睛之笔,巧妙理解课文”的方法,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一下教后感想或体会,愿于外校老师沟通商讨,悉听赐教。
一、 利用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在提醒课题初读课文的根底上,老师指出点睛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考虑:句中的“这"指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地说出:“这”字指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均被晏子巧妙驳回的事情。由此我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 利用点睛之笔,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让学生再读点睛之句,想想“这",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之前讲了晏子出使楚国的原因和楚王仗势欺人显示楚国威风,这些内容引出了晏子和楚王的三次比赛.“这”以后又讲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充分利用点睛之句,课文出现了“这”之前,“这”之中,“这”之后的脉络理成三个部分,从而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段落层次。
三、 利用点睛之笔,引导品味人物性格特点
在概括内容和理清层次的根底上,我让学生轻声细读点睛句,品味句中“尊重”的含义和“不尊重”的含义,从一些相关详细内容上可以知道楚王是仗势欺人以强凌弱的国君,同时也知道了晏子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使学生们对他产生了充足的敬仰之情。
抓点睛之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