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边防典”证误 100 字《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典章制度类的“通史”,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年间,历叙古代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沿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杜佑在《进〈通典〉表》中说: “自顷纂修,年涉三纪”,为《通典》的编纂花费了半生心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 “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 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通典》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 内容繁杂的大书,在编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中华书局点校本虽然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校勘、考订工作,指出了《通典》存在的许多错误,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以下仅就点校本《通典》“边防典”中存在的问题略作探讨,其中既有点校本未指出的《通典》原有的问题,也有点校时新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卷一八五《东夷》上“百济”( 4990 - 4991 ) [1] 自晋代受蕃爵,自置百济郡。义熙中,以百济王夫余腆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宋、齐并遣使朝贡,授官,封其人。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其都理建居拔城。按, “授官,封其人”及“土著地多下湿”,文气不顺。《北史》卷九四《百济传》载: “自晋、宋、齐、梁据江左,亦遣使称藩,兼受拜封。”此称“兼受拜封”,与“授官封”同义。疑点校本《通典》断句有误,应作“宋、齐并遣使朝贡,授官封。其人土著,地多下湿, 率皆山居。”又, “宋、齐并遣使朝贡”,《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二作“宋、齐、梁并遣使朝贡”,参以《北史· 百济传》,《通典》当夺“梁”字。简历大全/ 卷一八五《东夷》上“夫余”( 4997 ) 自后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先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及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得玉匣一具。晋时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作文/zuo/zuo 点校本“校勘记”在“犬使”下校注称: “犬使, ‘犬’原讹‘大’,据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改。下同。”今按,既有“狗加”,复称“犬使”,“狗”、“犬”异称,事属可疑。且下文“犬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文意亦颇难解。《三国志》卷三○《魏书· 夫余传》: “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通典》所述夫余风俗诸事,全本于《三国志》,当从《三国志》,《通典》原文“大使”不误, “犬使者”之“犬”为“大”之误, “校勘记”未察史源,所改非是,断句亦误。论文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 5014 ) 大业七年,帝亲征元。师度辽水,东城分道出师,顿兵于其城下。简历大全/“东城分道出师”,文气未顺。《隋书》卷八一《高丽传》: “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通典》“东城”上当补“营于辽”三字,文意始通。《通典》或涉“辽”字重出而误夺三字,断句亦从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三正作: “大业七年,帝亲征元。八年,师渡辽水, 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顿兵于其城下。”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 5017 - 5018 ) 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不庭,方为国害……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册,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易曰: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老子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东讨不庭”,《唐会要》卷九五、《册府》卷五四八“庭”作“停”。按《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 “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当以“停”字为是,《通典》涉音近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三亦作“东讨不庭”,从《通典》误。又, “遂能坐运神册”,《唐会要》、《册府》、《旧唐书》“册”作“策”。当以诸书为是,《通典》当涉音近误,《太平寰宇记》作“略”,亦通。又, “易”下应加书名号,《唐会要》、《册府》、《旧唐书》作《周易》,是。点校本《通典》及《旧唐书》于老子下加专名号,亦应改作书名号为宜。再次, “详观古今为中”称: “古,《唐会要》卷九五作‘方’,义长。”今按,《册府》亦作“古今”。《旧唐书》称: “详观今古,为中国患害者,无如突厥”,《通典》“古今”不误,《唐会要》“方今”应为“古今”之误, “校勘记”非是。《太平寰宇记》正作“古今”。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 5019 ) 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遂绝。论文“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土尽入于靺鞨”,文意不通。《唐会要》卷九五作: “自是高句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其旧地尽入于新罗,高氏君长遂绝。”《旧唐
《通典》边防典”证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