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规划中规划环评的探讨
摘要:城市规划是将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基础,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环境影响等内容加以规划,以发挥指导规范城市发展的作用。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加以评价。本文以城市规划与环境评价为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此外,规划环评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自身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仍不够完善,规划环评编制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评价的时效性和结果不能保证。规划环评具有的约束和指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2]。
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不足
在规划环评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相符性的分析深度和广度不足,使得多个规划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存在差异,从而不能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3]。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就是要对城市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进行论证,解决规划的目标及定位、规模、结构、布局是否在规划区的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之内[4]。 规划环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不够全面,或者分析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未能从自然生态、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给规划提出建议,会造成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超承载力的问题,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分析流于形式
建设项目环评要分析研究到论证规划方案本身的协调性和合理性。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包括环境适宜性、规划目标合理性、规划布局合理性、规划方案协调性、环保目标可达性等内容。由于在规划环评过程中,容易陷入建设项目的思维方式,注重规划实施后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方面影响预测与评价,对规划的合理性分析流于形式,忽视了规划环评的潜在作用,没有全面分析目标正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城市规划审查过程忽视规划环评的内容与结论
城市规划召开审查会时,生态环境部门往往是作为部门代表被邀请参与审查会,评审专家组的成员中鲜有环保行业的专业人士。审查过程中,审查重点偏重于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目标、城市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等事项,而忽视了生态、资源、环境、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审查过程对规划环评的内容重视不足,使得规划环评的结论不能保证。
3 解决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要发挥规划环评应有的作用,须明确规划环评的定位、功能和工作机制。城市规划的环评重在优化城市的布局、规模、结构,拟定负面清单,指导项目环境准入。在规划环评的过程中,编制机构应坚持将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提高环评的有效性,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要有强制约束机制。
提高规划环评编制机构与从业人员的水平
依据《“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加强环评重大宏观政策、基础理论及技术方法
关于城市规划中规划环评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