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评价骨质疏松治疗的早期指标.ppt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评价骨质疏松治疗的早期指标
第1页,此课件共29页哦
主 要 内 容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概述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分类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
第2页,此课件共29页哦
骨的组成
骨组织的构成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监测骨质疏松症或其它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可在几周后反应出来。
第19页,此课件共29页哦
检测- CTX临床应用
- CTX升高的意义: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高转换型升高
女性绝经后高于绝经前;
老年妇女骨折患者明显高于非骨折妇女。
代谢性骨病、原发性甲旁亢、甲亢等疾病明显升高。
第20页,此课件共29页哦
骨转换标志物增高表示骨高转换状态,骨丢失速率加快。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骨转换增高
BGP、CTX增加1倍,-;
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第21页,此课件共29页哦
2. 预测骨折风险
高转换状态与骨密度在预测骨折风险度具有同等价值:
- CTX每增高1倍,。
对于绝经后妇女:可作为独立于BMD预测骨折风险,并对BMD起到补充作用;骨吸收指标较骨形成指标的预测更可靠。
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第22页,此课件共29页哦
3,监测药物治疗反应
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后,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大于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往往发生在骨密度变化之前
骨吸收指标通常3-6个月出现下降
骨形成指标变化晚于骨吸收指标,治疗6-12个月出现变化
下降幅度取决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双膦酸盐:静脉快于口服)、具体检测指标
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和骨密度的变化存在相关性
Adapted from Looker AC et al. Osteoporos Int 11:467-480; 2000
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第23页,此课件共29页哦
平均百分比改变
尿NTX
BALP
阿仑膦酸钠治疗10年骨转换指标变化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年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ALN 10 mg
ALN 20 mg/ALN 5 mg/安慰剂
ALN 5 mg
年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dapted from Bone HG et al N Engl J Med 2004;350:1189–1199.
NTx =尿1型胶原N端肽 BSAP =血浆骨骼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骨转换率降低至绝经前的正常范围内
第24页,此课件共29页哦
特立帕肽治疗后PICP/PINP变化 与腰椎骨密度改善相关
第25页,此课件共29页哦
药物治疗三个月后PINP即可判断治疗效果
合成治疗:
用特立帕肽治疗
在开始治疗后3个月总P1NP即显示150%的增加。
增加40%表明治疗是成功的。
抗骨吸收治疗:
用双膦酸盐(阿仑唑奈)治疗总P1NP下降80%,骨形成标志物下降,表明骨转换正常,这个治疗是成功的。
对于抗再吸收治疗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再吸收标志物均下降。总P1NP下降超过40%就表明抗再吸收治疗是成功的。
用P1NP监测治疗
第26页,此课件共29页哦
抗再吸收治疗三个月后ß-CTX即 可判断治疗效果(治疗监测)
期望值:3个月后从基础值至少降低35-55%
抗骨吸收治疗:用二膦酸盐治疗3周β-CTX明显下降。
突然停止治疗导致β-CTX即刻升高
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维持在低水平上。
而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或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则停留在基线水平。
第27

评价骨质疏松治疗的早期指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1.68 MB
  • 时间20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