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技 教案和课件.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口 技
设计依据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口 技
设计依据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教材简析】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积累词语,背诵全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2、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教学重点】
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洛桑学艺》影象资源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口技。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
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二、诵读课文
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学习字词,疏通文意。主要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让他们在相互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培养动脑的习惯,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1)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犬吠(fèi)、叱(chì)儿、中间(jiàn)、曳(yè)屋、
几(jī)欲。
(2)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
2.思考: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2)你能

教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技 教案和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2-03-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