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起先,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起先早晚凉,那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但白天依旧会有3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有时仍会感到闷热。真正凉快一般要到9月上旬的白露前后,这是相对于南方的天气来说。在北方,有“秋老虎”一说,就是说秋热,到了秋天一般是早上和晚上凉快,中午还是热的早晚的温差大,中午的日头也很毒。
所以,立秋后的天气还会在燥热一段日子,所以人们对防暑降温也不行小觑哦。
立秋的由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燥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起先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始终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很多地区起先刮偏北风,偏南风渐渐削减。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剧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肯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早晨室外植物上凝聚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足够,温度相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似乎告知人们燥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依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状况。立秋节气预示着燥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许多地方仍旧处在燥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的15个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2、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假如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假如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3、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
2022年立秋过后还会热多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