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方法.doc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天艾灸方法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
因此,错过三伏灸,意味着体内陈寒未去,又添暑邪。故而,艾蓬轩提醒我们应
借助三伏灸,祛寒邪除暑湿,一举两得。
一、初伏驱寒——灸背补阳
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
邪,关键在于补阳气。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
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
关。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其中,时间长了,寒邪与湿邪相
互勾结,再加上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相互混杂在一起,就会堵塞整个膀胱经,在
后背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的重要通路。所以,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初伏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建议艾灸以下主要穴位:大椎穴、至阳穴、
命门穴、腰阳关穴、心俞穴、膏肓穴。
二、中伏清养——心脾同补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
“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
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
始。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
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心
脾同补。整个伏中灸有40天,在初伏的10天中,我们完成了补阳的任务,接
下来要做的就是清养——调养心脾。
养心
“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
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尤其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
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
过程,艾灸补益五脏,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
三伏天艾灸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