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主要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1873年左右。这部作品简略的评价了前苏格拉底世代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较为详细的讨论了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存自然力量。我看到的不是对被生成之物的惩罚,而是对生成的辩护。”
永恒的唯一的生成,一切现实之物的变动不居——它们只是不断地活动和生成,却并不存在。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这一切,真是一种令人昏眩的可怖思想。他把所有的事物分为对立两面的结合,表现出的某种性状只是其优势面的体现。一切的生成都源自于对立面的斗争。确定的、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持久的质,仅仅表明斗争的一方暂占上风,但斗争并不因此结束,它将永远持续下去。
为了进一步阐述事物两面的对立斗争同时统一,赫拉克利特将事物的属性归结于“火”,或是说“热力”。这其实和泰勒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所有事物均有“热,湿,硬”三种状态,对应当今科学所述的气相,液相和固相。从土中升腾得到水,从水中升腾得到的纯净蒸汽,又是星辰之火的养料。但同时他否定了“冷”的存在,认为这只是热的一个等级;在这一点上,他与以往的哲人不同。
由上段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的“热的等级”能用以度量万物,那么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一即是多”的思想。但当问及“火”为什么要变化其形态,为什么会有水和土时,赫拉克利特只能解释:“它是一个游戏,请不要太郑重其事地看待它,尤其不要道德地看待它!”四、巴门尼德:存在的悖论
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的巴门尼德则巧妙地避开了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所共处的困境。他并未把一切对立归结于某种最终元素的权重,而是将我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归于“存在”。“存在”的相对立面,便是不存在。哲学无需详细分辨“存在”的万物之差别,因为它们都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亦无需探寻“不存在”,因为它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从质的变化中得到些许的线索。而我们所知的“诞生”与“消亡”,我们所观察到万物的“变化”,则是存在与不存在互相作用的结果——准确的说,当存在于不存在相结合,那么我们可以称此物诞生了;当其内部的仇恨和冲突占据了主导而导致其互相分离,这便是质的消逝。
这种对世界的阐述无疑是极度抽象的,它甚至不需要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归结为某种特定的“质”而是简单地,甚至有些荒诞地归结为“存在的”与“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证明“不存在”的存在性?抑或是说,既然“不存在”,那它又怎么可能“存在”呢?
在此时尼采又引出了一个“飞箭不动”的悖论: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不动。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无限重复的静止就是运动,因而成为了自身的对立面吗?那么从我们的经验来看那,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如果有绝对的
“多”,就不会有统一性。
在他们的全部论证中,都是从一个脆弱的前提出发:似乎我们在那种概念能力中拥有决定存在于不存在的最高标准了。似乎概念不应当根据现实来验证和修改,相反,概念应当衡量和判决现实,如果现实与逻辑发生矛盾,甚至应当指认其非。
五、阿那克萨哥拉的微粒世界
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个典型的爱奥尼亚哲学家,相对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他并不满足于用某一具体的物质或元素作为物质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