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冠心病心电图
第一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的异常改变。
第二页,讲关于冠心病心电图
第一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的异常改变。
第二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此时,缺血使这部分心肌的复极较正常更为推迟,导致出现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T波。
第三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如,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V1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II、III、aVF导联出现高大的正向T波。
第四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心内膜面缺血T对称性高直立
第五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
第六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此时,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膜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
第七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如,前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V2导联可见倒置的T波,而下壁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II、III、aVF导联可出现深倒置的T波。
第八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心外膜面缺血T对称性倒置
第九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第十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三、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时除可出现T波的改变外,还可出现ST段的改变。
第十一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损伤型改变
第十二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常见的ST-T改变类型示意图
A 正常的ST-T形态 B 心房复极向量(TA向量)引起假性ST段降低
C 单纯J点降低 D 缺血型ST段降低(下斜型)
E 缺血型ST段降低(水平型) F 单纯T波倒置
第十三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常见的“损伤型”ST段抬高的形态
第十四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心肌梗死
一、基本图形
第十五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右冠状动脉造影图:
第十六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左冠状动脉造影图
第十七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急诊造影图
左前降支闭塞
右冠脉闭塞
第十八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一)“缺血性”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第十九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二)“损伤性”改变
1、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第二十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2、内膜面或对侧心肌损伤时S-T段平直压低,外膜面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生坏死。
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三)“坏死性”改变
一般认为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异常Q波(坏死型Q波,病理性Q波)”,即Q波增宽(>)、加深(>同一导联1/4R波)。
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坏死性改变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除了具有特征性图形改变外,它的图形演变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随访观察心电图演变对诊断更有意义。
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发生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时,如果观察及时,可以见到超急性期(也称梗死前期)、急性期、近期(也称亚急性期)和陈旧期(愈合期)的典型演变过程(见下图)
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一)超急性期: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很早期(数分钟或数小时)
(二)急性期(充分发展期):是一个发展过程,见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持续数周。
第二十七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三)近期:见于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四)陈旧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
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三十五页哦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以“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为定位标准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下壁
侧壁
前间壁
前壁
广泛前壁
(膈面)
第三十
冠心病心电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