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印文化交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唐代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
摘要: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不但互派使者,而且高僧往来密切,两国之间的相互传播和交互影响深远。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 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化交相辉映,在频繁多样的交流中,唐朝吸收了印度许多优秀文化,并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至印度,共同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绚丽篇章。
关键词:唐代中国印度文化
引言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黄金时代。其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中印两国在文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与交流,千百年来始终不曾中断,在交流当中丰富了彼此的文化,并且形成促进社会进化的动力。
一、宗教
(一)唐代僧徒西行求法
为研习佛法、宣扬佛教,两国的高僧往来密切。唐朝赴印高僧玄奘、义净、隆法师、道生、玄照、道希、明远、僧哲等事迹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等史书上均有记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秋,28岁的的玄奘法师离开了长安, 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①。他靠双脚穿过400公里渺无人烟的沙漠,攀登崎岖险恶的群山,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经4个寒暑,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到达他梦寐以求的佛教发源地天竺②。公元7世纪,印度依旧小国林立。玄奘从北到东,再从南道西,遍访印度半岛。17 年中, 玄奘备历艰辛, 九死一生。在印期间, 玄奘在学习佛教和古印度文化因明学、声明学、婆罗门经典、医学等的同时, 还曾把业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从中文译成梵文, 把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介绍给印度人民。17 年后, 玄奘被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 长安百姓人山人海, 争相一睹这位被神话为“唐僧”的智者和勇士。玄奘回长安后潜心译经19 载,不辍笔直至圆寂, 身后留下1 335卷佛经译本, 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他促成了大唐和印度正式联系, 每年印度来中国的使节首先都要拜会他们心中无比崇敬的大师; 同时, 玄奘使得佛教成为李唐王朝的“国教”。唐朝武德初年, 李渊和李世民曾经支持太史令傅奕反佛教的无神论。但是, 贞观十九年, 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 唐太宗在洛阳宫召见, 询问佛教教义和西域、天竺的风俗民情之后, 开始信佛。他还特令宰相房玄龄选拔精通梵文的硕学沙门50 人, 协助玄奘在洪
福寺、玉华宫等处译经, 后来又亲笔为玄奘的译著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
齐州僧人义净(635-713年)自广州府乘波斯舶往天竺求法。经室利佛逝、未罗瑜、羯荼、裸人国,到达耽摩立底国。后去那烂陀寺,并游历诸圣迹。在那烂陀寺留学10年,先后得梵本经、律、论400部,合50万颂③。后在洛阳。长安两地主持译经,曾译出经、律、论共61部239卷,在归途中,义净撰述《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共两部著作,但在先天二年(713年)卒于洛阳。在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书中还可以了解到中国有许多僧人于7世纪在天竺的求法④。如:并州僧人道方,经泥婆罗赴天竺求市法,数年后回泥婆罗;京师僧人玄会,从羯湿弥罗入北天竺,后南游至大觉寺经由陆路返回至泥婆罗而卒等等。这些高僧在印度各国拜佛取经的同时,到处讲经论道,将中国的道教思想、儒家文化传播给印度。例如,玄奘到印度迦摩缕波国,会见鸠摩罗王,与之晤谈后,鸠摩罗王对中国甚为倾慕向往。玄奘在

中印文化交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1-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