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木兰诗》是我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仁慈又坚毅英勇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参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的完成过程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
2.诗的构造是按时间开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参军。
(1)文章一开场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场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参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
“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根底。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那木兰可以替父参军,又愁什么呢?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方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和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考虑一下这两段表达木兰替父参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考虑——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参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假设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那么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
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考虑: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
家——黄河—-“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说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大地表现出木兰身跨奔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
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
“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
(五)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单?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